2025年3月26日,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迎来了一场聚焦教学创新的专题培训。教研室共有6位教师参加了由周启新老师主讲的《BOPPPS教学模式培训分享汇报》。本次培训以“激活主动学习,重构课堂生态”为主题,通过理论阐释、互动研讨与实践设计相结合的方式,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堂兼具前沿性与操作性的教学能力提升课。

一、培训内容:四维解析BOPPPS与主动学习逻辑
周启新分享了赴山东大学研修BOPPPS模式的经历,指出该模式通过“导入(Bridge)—目标(Objective)—前测(Pre-assessment)—参与式学习(Participatory Learning)—后测(Post-assessment)—总结(Summary)”六阶段,破解了传统课堂“教师独角戏”的痛点。他指出,要关注主动学习策略,即从“填鸭”到“觅食”,例如:针对“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”,周启新提出“三驱动”策略:问题驱动(如“甲午战争为何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?”)、任务驱动(小组合作完成“近代条约 Timeline 制作”)、情感驱动(通过历史人物书信朗诵引发共情)。

二、培训过程:互动研讨激活教学灵感
为避免“单向灌输”,周启新以“问题链+工作坊”形式贯穿培训全程。他先抛出问题:“如果用BOPPPS设计‘辛亥革命’章节,你会如何设计前测?”随后参与教师通过小组共创,以3人为一组,结合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教材重难点,绘制“BOPPPS教学设计脑图”。据统计,现场共收集10条教学创新点,涉及数字化资源融合、过程性评价设计、跨学科议题开发等诸多方向。

三、培训成果:微格课堂试点成效显著
培训结束后,教研室要求每位教师“带着设计进课堂”,在3月26日-27日的课程中开展10分钟BOPPPS微格试点,并收集学生反馈。 李兆京老师在“新文化运动”专题中采用“一分钟纸”设计模式,通过前测“写下你知道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主张”、参与式学习小组竞赛列举“新旧文化冲突的表现”、后测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”,课堂有效互动次数从3次增至6次,主题讨论提交率从85%提升至90%。尹迪老师在“五四运动”专题中设计“角色扮演+决策模拟”,学生分别扮演“五四运动中参与爱国运动的学生”,基于史料讨论“五四运动的意义”。根据随机访谈显示,92%的学生认为“这种方式让历史人物从课本上‘活’了起来”。

总之,BOPPPS不是一种刻板的模板,而是一种‘以学生为中心’的教育哲学。此次培训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注入了创新活力,更标志着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“知识传授”向“素养培育”的深度转型。正如学生在课后分享的那样:“原来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课程可以不是‘背时间线’,而是‘成为历史的思考者’。”